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散文精选 >> 经典散文 >> 内容

读刘文忠诗集《杨家河畔》

时间:2015-12-8 19:25:50 点击:

  核心提示:村野花香-----读刘文忠诗集《杨家河畔》不是我不喜欢写诗,而且实在写不下一首像样的诗,终于也便放弃了,至今也还是没有一篇诗歌留存。但心里的诗情还在的,可怎么也不再喜欢欣赏诗,尤其是现代诗。当朦胧诗盖...

村野花香-----读刘文忠集《杨家河畔》

不是我不喜欢写,而且实在写不下一首像样的,终于也便放弃了,至今也还是没有一篇歌留存。

但心里的情还在的,可怎么也不再喜欢欣赏,尤其是现代。当朦胧盖过一切文学的那当儿,我就像个文学上的小傻子,不得不跟着瞎起些哄儿,可真正读下来,却仍不免云里雾里,不知人家所云,虽有很多人读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。

而今,仿佛什么样的也不能引起人的兴致了。如果说还有的话,那就是人们自己了。他们孤芳自赏着,虽感着些枯寂,但一定是怅然若失又乐在其中的。

然而有一天,在歌几近式薇的某一天,我还是被一本集吸引住了。当然,首先不是因为它是,而是它映现在我眼前的这名字:《杨家河畔——苦菜花文集》。

起始认为是我的家乡的那杨家河了,而那苦菜花于一个农家小子而言更是并不陌生。所以,不管是杨家河还是苦菜花,都入到我的心里来了,于是也就想着,这些极普通的字眼里,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将其凝结为句的?

于是,也就在放弃了阅读歌多年后,重新捡回了它,也就突地,有了一种特别亲切随和的感觉。当然,并非因着杨家河畔与苦菜花,而是因着那文字。

“漫坡坡苦菜河畔畔长,村野花开扑鼻鼻香”(《苦菜花香卷首》)这是集的开首语。这分明已不是,而是歌了。虽说而今歌早沦为一个词儿了,可我还是更愿意用耳朵去听刘文忠先生写下的这文字。而且,我还想着,这,一定也是他听过并如实记录下来的。还好,作者并没有让它变成所谓文学化的,不然,还真就无法夺住我的眼球。是的,听这音儿,你就该知道这是何方民谣了。我喜欢民谣,是因着它带着浓烈的生活气息。其实,不只是生活的,还有生命的。

我写过许多关于生活的或生命的文字,但总不敢用的形式。现在,我找到那气息了,是作者简单的文字,用那歌谣的形式,把我的思绪带回到家乡,带回到童年。不只是那歌的音调,还有那歌者的影子。他(她)或者是牧人,也或者是挥锄的老农,更有可能是背着书包的娃娃,他们用不同的语调唱出了相同的歌谣,虽不专业,却是那么感人,让我于不觉中驻足观赏而又徜徉其间。

是啊,多少年,我没听见这么亲切的歌了。可这是真的歌吗?是的,在这里,作者的文字带给我的正是这样的场景,甚至,连同那歌声也飞过来了。“碧碧青草/夜春风漫滩发苗/塞北春雨/润荒原万株野花争俏/红柳情深/沙枣意蜜/忙活多少蜂蝶/手携孙儿/踏青出门早”(《塞上草》)多么意的农家风光啊!读这样的文字,不觉想起了辛弃疾的那词句:“茅檐低小,溪上青青草。醉里吴音相媚好,白发谁家翁媪。 大儿锄豆溪东,中儿正织鸡笼。最喜小儿无赖,溪头卧剥莲蓬。” (《清平乐?村居》)在这里,辛弃疾不再有“沙场秋点兵”的那豪气,可我更觉得,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,唯有爱生活的人才是可爱的。我喜欢这样的场景。两位不同时代的人,带给我的是相类的感觉。那些我曾经拥有过却再也找不回的那感觉呀!

是予人以美感的,这种美,除了文字之外,更多的是意境。大概正是因为这缘故,很多人从文字上刻意追求,意境中滋意摹仿,从而忽略了,,其实是一种最简朴的文体。不然,中国最早的文体怎么恰恰就是呢?辛弃疾的《清平乐?村居》就是最好明证。然而诸多的现代反比几千百年的更让人读不懂了。于是,我不敢再去写,甚至,连读的那兴致也抛掉了。

这个偶然,我看到了这本《杨家河畔》,读到了一位普通老师最朴实不过的。而正是这样的境里,让我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字里固有的东西。是的,《经》里正是以这种方式表现的,苏轼和辛弃疾正是以这种形式表达的。现代的歌里也不乏这样的佳作。不过,我还是久已不读了,因为总觉得距离生活那么遥远。但是这一刻,我所读到的这本集,却如一缕轻风,吹开了仿佛已经枯寂了的林。我不能说它是唯一的,但一定是不多见的。

毕竟还是,它要有基本的韵致。“春天里/下着雨/刮着风/相爱的人/或远或近/喜怒中/品尝甜蜜/品尝欢欣”(《爱的语丝》)“他们笑了/不管是佛笑/还是笑里藏刀/都是天使的视角/知道厚黑学”(《富人的哲学》)它在表达思想的同时,又有着的精巧与美丽、理与哲思。它那淡化的意境,又只有才能表现的更为清晰,不然,它也不会做为一种文体存在了几千百年而且还会永久地流传下去,尽管那形式虽会发生着些微的变化。

没错,是的意境还在,那是《经》里就有的。“言志”,这我是知道的,也就当然,我坐在《暗夜小窗》里悟到了一位人内心激起的涟漪:“我的小窗打开了/苦恼变成了欢欣/用红色的微笑/煽动暗夜的激情” “平平凡凡的人/我们不封闭激情/我们不疑猜神圣/我们是平平凡凡的人/走自己的路一刻也不停”(《平平凡凡的人》)

是的,我们都是平常人,不管是以散文还是,都是写着平常的文字。我想,刘老师在写着属于他的的时候,也是以一种素常的心态来写的。于是,我们从行里,看到了一个不假掩饰的人,一行行纯真朴实的文字。正是这样的行,带我到了一种奇幻的境界,它是真实的,又是意的。

因为于红尘中有着这份独处的心,便见得与众不同。自然地,便见着些自傲,连于寂静的夜,也带着些飘摇的思绪了。

“今夜我不寂寞/今夜我不寂寞/月亮/半个夜空和风伴我/月亮说/爱在寒宫桂树下/半个夜空说/爱在朦胧云掩半截脸/风说/爱在飞燕泥筑的暖窝窝”(《今夜我不寂寞》)借助于,我想,刘老师在他自己的行里畅游的时候,一定做如是想的吧!?

作者简介:崔云波【著名作家,评论家,深圳大学任教】

作者:老刘 来源:原创
相关文章
  • 没有相关文章
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
发表我的评论
  • 大名:
  • 内容:
  • 写散文网(www.xiesanwen.com) ©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官方Q群417097576 站长QQ:591940392 粤ICP备15022419号-2
  • Powered by 写散文网! V4.0.6